英文版 OA系统
首页 / 新闻公告
2025年
May

一、中国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体验版正式上线

2025年5月1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上,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体验版]正式上线,面向公众提供服务。

微信图片_20250512163851.png

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成果发布

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自2022年启动建设的综合性数字平台,旨在有效解决中医药古籍资源“藏”与“用”的矛盾,在最大限度保护古籍原本的同时加强古籍资源的挖掘利用。2.png

3.png

体验版数字图书馆设有八大特色分馆,即版本目录馆、古典医籍馆、中华医藏馆、民国文献馆、地域医派馆、专题知识馆、文化创意馆以及影像记忆馆,实现了经典医籍原貌呈现、版本目录权威查询、地域医派专题收录、《中华医藏》成果展示。目前开放阅读古籍资源超1300种4000余册、民国文献资源4050种12000余册,提供专题数据检索190000余条,形成了多维度的数字资源体系。

未来,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将持续加强全国各中医典藏机构的互联互通,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全国范围的中医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更多沉睡的中医古籍在云端苏醒,跨越千年历史长河,造福后人。


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智能计算平台正式发布

2025年5月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药交叉学科和智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建设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智能计算平台正式发布。

AI助力中医药研究迈入AI新纪元

11.png

智能计算平台构建了完整的"算力-存储-网络"协同体系,搭载的3320TFLOPS半精度算力集群,相当于每秒可完成3.3万亿次浮点运算,配合1.4PB级存储空间及200GB/s高速网络传输系统,能高效处理中医药领域特有的图文诊疗记录、古方文献等多模态数据。平台集成了开箱即用型开发环境与自动化机器学习模块,凭借高性能、低成本、低人工投入以及强隐私保障等优势,有效的攻克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科研门槛,为全院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服务支撑。

22.png

目前,已成功支持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基于QWEN的医源中医大模型稳定运行;顺利对接了基于DeepSeek的中医药图书馆智能问答、中医药专业领域知识问答、中医智能养生问答等多项智能问答应用系统,展现出了智能计算平台强大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同时,平台还具备接入更多不同类型大模型的能力,能够适配丰富多样的应用和产品,为化解中医药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智能计算平台的发布,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标志着我院中医药研究正式迈入智能化新纪元。


三、《中华医藏》温病卷发布暨工作推进会召开

5月12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的《中华医藏》(简称《医藏》)温病卷发布暨工作推进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上发布了最新出版的《中华医藏·温病卷》,并听取了《中华医藏》各项目组工作进展汇报。科技司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要求各项目组既要加快编纂进度,又要确保出版品质,稳步推进《中华医藏》这一重大文化工程。

微信图片_20250516110556.jp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根基,也是推动现代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成立古籍工作领导小组,对中医药古籍工作系统性谋划、一体化布局,统筹实施了以《中华医藏》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出版利用的重大项目。在多部门、全行业共同支持和努力下,中医药古籍工作不断呈现新面貌,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深度挖掘利用,推动了古典医籍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古籍智慧服务于当代临床、教育、科研,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中华医藏》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具体实施,对2289种古籍元典影印出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的组织管理下,目前项目已出版《养生卷》《丛书卷》《温病卷》三批成果,整理收录了194种典籍、成书共206册。

此次出版的《中华医藏·温病卷》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项目组与山西中医药大学项目组联合主编,收录温病通论及瘟疫、疟疾、痢疾等六类专病文献93种,涵盖《温疫论》《温病条辨》等经典专著及清刻本等珍稀版本,凸显三大价值:其一为学术价值,《温病卷》系统梳理了温病学说发展历程,彰显其独立于伤寒体系后的学术地位;其二是文献价值,书中精选底本精善、版本精良的古籍,为温病学研究提供了权威范本;其三是临床价值,所录医籍详细阐述了疫病辨治方药,如达原饮、银翘散等经典名方,对当代传染病防治仍具指导意义。《温病卷》的问世,有助于深入挖掘温病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推动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中医智慧与力量。

会议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各地中医药古籍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图书馆代表等百余人参会。